仡佬族的舞蹈艺术堪称精美绝伦,形式多变,动作优美协调。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仡佬族的一种特色民族舞蹈踩堂舞。
仡佬族的踩堂舞是遵义县仡佬族传统丧葬仪式中带有浓厚祭祀色彩的舞蹈。这种舞蹈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敬与纪念,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踩堂舞通常由三到四人领舞,他们分别吹奏芦笙、举摇铃、摇司刀、打钱杆,随后众人手拉手跟随。舞蹈队列变化丰富,包括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整个舞蹈过程中,边唱边跳,边以足跺地,同时发出“呵嗬、呵嗬”的呼喊。
关于踩堂舞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远古时代,仡佬族始祖居住在深山老林,一次意外身亡后,家人在悬崖下找到了他的尸身,但发现有虫蚁争相咬食。儿孙们为了驱赶雀鸟和虫蚁,挥臂跺脚,终于想出办法,砍来竹子打起眼吹,形成了芦笙,也成为了踩堂舞最原始的舞蹈音乐。此后,踩堂舞逐渐应用于仡佬族的祭祀活动中。
在祭祀仪程中,“打嘎”是即将结束的一坛。在山坡空地上进行踩堂舞表演。先由补袱(道士、巫师)用仡佬语念诵悼词,接着进行打牛仪式,然后跳起踩堂舞。舞蹈人数不等,吹着五管笙,模仿踩踏蛇虫蚂蚁的姿势,伴随着吆喝声反复进行。舞蹈中还有妇女端着米酒茶盘、提着米酒桶添酒、打着火把照明的场景,名为送晌午。这种舞蹈粗犷、狂热、古朴,寓含着仡佬族人的信仰与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踩堂舞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仅在遵义县的平正仡佬族乡还有少数人能表演这一传统舞蹈。
当踩堂舞用于婚嫁与情爱的场合时,它的气氛又变得热烈欢快、优美抒情。无论是用于祭祀还是婚嫁,踩堂舞都是仡佬族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让我们共同关注并努力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