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木鱼歌”,一曲流传在东莞民间的历史歌谣。它的起源,与广州木鱼歌紧密相连,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东莞独有的文化瑰宝。早期的作品如《观音出世》和《目莲救母》,娓娓道来,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木鱼歌的表演形式别具一格。演唱者敲击一段刳空的硬质木头,随着节拍的变化,歌声起伏。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俗易懂,内容则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佛教故事。五百多部木鱼书中,不乏长篇巨著,其中《花笺记》和《二荷花史》更是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
《花笺记》讲述书生梁亦伦与两位女子的爱情故事,文笔细腻,富有诗意。而《二荷花史》则描述了一个少年书生与两位女子的曲折历程,作品充满浪漫色彩,展现了反封建礼教的精神。还有《背解红罗》,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写汉武帝与皇后、苗妃之间的恩怨故事。
木鱼歌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忆,也有现实的反映。《金山客自叹》和《华工诉恨》就是反映1905年反美拒约运动华工生活的作品,它们具有较高的现实政局意义。
“木鱼歌”是广东省的民间方言歌,它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弦乐伴奏,也可以是小锣鼓、竹板等打击乐器伴奏,或者是个人清唱。这种歌声悠扬悦耳,洒脱自由,深受群众喜爱。在东莞的石排一带,一些歌曲如《金丝蝴蝶》和《背解红罗》被广泛传唱,历久不衰。而风俗民歌的腔调,如《牧童山歌》、《妇女哭嫁歌》、《哭丧歌》等,也源于木鱼歌。
东莞木鱼歌的特色在于其地道的莞语演唱。莞语是粤方言的地方变体,与广州方言有所不同。木鱼歌的演唱方式有两种:“读歌”和“雅唱”。前者是快速的清唱,后者则是有乐器伴奏的缓慢演唱。木鱼歌已经成为粤剧、粤曲的一种重要调式。
每一句唱词,每一个音调,都承载着东莞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木鱼歌,不仅仅是一种歌谣,更是东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听,那歌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