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身后事充满了戏剧性与争议性,其遗体的多次异常处理与离奇遭遇,构成了她传奇人生的重要部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临终与初次入殓(1908年)
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5日逝世,享年72岁。她与仅比她晚去世的光绪帝形成了“帝后双丧”的局面。在清朝祖制的约束下,皇帝的葬礼优先,慈禧的葬礼不得不在延迟中进行。李莲英主持了慈禧的首次入殓仪式。在她豪华的棺椁里,铺满了价值连城的珍宝,如金丝棉被、红碧玺朝珠、翡翠、金佛玉器等,堪称古代版的“睡美人”。沿途跪拜的人群连绵不断,其谥号之长创下了清代皇后的纪录。
二、停灵与下葬波折(1908-1909年)
慈禧的遗体被暂时存放在煤山之下,等待陵墓的完工。耗时13年、耗资巨大的陵墓终于完成,她在1909年11月15日正式下葬东陵。传闻她因痢疾去世,临终前体内污物的排空减缓了遗体的腐败速度。停灵的期间也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送葬队伍庞大,棺木由128人抬着,队伍绵延如同巨龙。沿途阴云密布,民间流传着许多诡异的传言。
三、二次入殓与遗体异变(下葬后)
在下葬后,慈禧的遗体出现了奇异的现象。第二次入殓时,遗体上竟然长出了白毛,这可能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防腐处理不当导致的真菌滋生。更有甚者,部分记载暗示慈禧的遗体在停灵期间被以“活人礼仪”对待,如每日的梳洗、传膳,甚至可能是假意的“绕弯儿”,这些可能加速了遗体的腐败。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东陵,慈禧的棺椁被撬开。她的遗体被割喉,含于口中的夜明珠被取走,珠宝被洗劫一空,尸体被弃于棺外,遭受暴晒。盗墓后,遗体全身长满白毛,面容极度腐败。后来,溥仪派人重新收殓慈禧的遗体,但已经无法恢复原貌。
四、争议与历史评价
慈禧的葬礼耗资巨大(800万两白银),与其子光绪帝的简葬(47万两)形成鲜明对比。她的死后遭遇常被视作生前挥霍无度的“报应”。而她的遗体多次入殓的离奇经历,无疑为晚清宫廷秘史增添了重要的注脚。这位充满争议的女性,她的传奇故事和身后事将继续引发人们的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