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型概述
苏-34战斗轰炸机,被北约赋予代号“后卫”,是俄罗斯军工的杰出代表。这款双发双座超音速战机,兼具空战与对地攻击能力。其首飞于1990年,正式列装俄军于2007年。拥有最大航程达4500公里和极限载弹量达惊人的十二吨。配备钛合金装甲,重量超过一千五百公斤,驾驶舱甚至可抵御三十毫米机炮射击,被誉为“空中武器库”。
二、设计特点与升级之路
苏-34的独特设计赋予了它强大的战斗力。拥有十二个外挂点,可以携带各种武器,包括滑翔制导武器和高超音速导弹。早期在低空投弹时遭遇了高战损率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俄军对苏-34进行了改进,采用滑翔制导技术,投弹高度提升后损失率显著下降。尽管如此,苏-34的航电系统仍然相对落后,依赖地面引导和第三方情报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其容易受到电子干扰。
三、实战考验与争议之声
苏-34在俄乌战场上的表现引人注目。尽管俄军损失超过二十五架苏-34战机(总产量约一百二十架),暴露出航电系统的缺陷和对精确制导武器的依赖不足的问题,但这并没有削弱其在俄军中的地位。在2024年的一次战斗中,乌军的F-16战机疑似首次击落了苏-34(距前线五十公里处),这引发了关于苏-34在高威胁空域生存能力的质疑。尽管如此,作为俄军的主力战术轰炸机,苏-34仍然持续交付新机,并且日均出动率提高,每架次可覆盖十公里战线。
四、国际影响与中国抉择
苏-34的实战表现对全球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中国曾考虑引进苏-34,但最终选择了歼-16和歼轰-7战机,因为这两款战机拥有国产航电和多用途性,以及低成本的无人机协同能力。苏-34的高战损也印证了中国发展体系化作战决策的合理性,包括使用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
五、现状与挑战
截至2025年三月,俄空天军的苏-34仍面临严峻挑战。北约防空系统的压制和F-35战机的情报支援威胁持续存在。前线战机的总量已经低于战前的百分之七十五。尽管通过滑翔技术提升了打击效率,但如果无法解决电子对抗能力不足的问题,苏-34的战场优势可能会进一步削弱。作为一款经验丰富的战斗轰炸机,苏-34仍然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